Basti's Scratchpad on the Internet

《包公案》

《包公案》,全名《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》。 全书共十卷。主角当然是宋代包拯,因其为官清廉、不畏权贵、刚正不阿,民间称呼他为“包青天”。

关于包青天的印象,还是小时候家里黑白电视机播放的 93 年版本的 236 集电视连续剧《包青天》。“开封有个包青天,铁面无私辨忠奸……王朝马汉在身边”,这样的旋律至今偶尔还会哼唱几句。不管你是什么皇亲国戚,还是什么官二代,死罪可免的活罪难逃,犯了死罪的该杀则杀,毫不留情。93 版本的包青天,演员表现出了包公的两面,不仅仅是“金刚怒目”,也有“菩萨低眉”。同时,还时刻强调了一个主题:天理昭彰,报应不爽;事出必有因,有因必有果的“因果报应”。警醒人们勿要暗室欺人,举头三尺有神明。在当今社会,这部电视剧仍对世人有很大的警醒作用,让那些“为官不为百姓,只为自己”、为富不仁、心术不正处处要害别人的人脑袋里面有所敬畏,看看那些铡刀下的教训!我们应当有所敬畏,天道有常,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”。

该案序中有言:明镜当空,物无不照……世传为包公所断之案,往往有鬼神所不及觉;而信手拈来,奇幻莫测,人人莫测,所以然者,包公非有异术,不过明与公而已矣。“明”、“公”二字道出了事情本来面目,至于世间相传包公昼断阳间事、夜判阴间事情,这倒成虚妄了。如果为官的“一如明镜当空,物自遁形焉”,人人皆可为包公,哪里还有判不了的案子、解不了的异事呢?

故事一:善恶罔报

这讲了一个故事:话说东京有个叫姚汤的人家,三代积善,周人之急,济人之危,修桥补路,好事都干了,人人都说姚家必有好子孙在后头。西京有个赵伯仁,是宋代的宗室,他仗了自家是金枝玉叶,和皇帝一家人,霸占别人的田地和妻子,坏事也都干了。人人都说,赵伯仁倚了宗亲横行霸道,阳间的官拿他没有办法,到了阴间有他好果子吃。谁知道,姚家虽然积善做好事,后代全是些不肖子孙,没有一个出息的;赵家虽然行恶,但后代都是些好子孙,科举上榜的大有人在,家势却越来越旺。

姚汤死的不服,在阴间寻思着”凭啥做好事,没有好报呢“。

他写了一个状子,告到包公那里,姚汤把自己做的几件拿得出手的好事又道了一遍,包公也把姓赵的祖宗叫赵伯仁的也叫来询问。包公一审,事情都明白了:赵家作恶的并不是赵家人,而是赵家的奴仆借着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,所以“虽有不善的名色,其实本心存好,不过恶奴累了名头”;姓姚的,”一生行得好事,其实不曾存有好心。周人济人、修桥补路等不过舍几文铜钱买一个好名色,其实心上割舍不得,暗里还要算人“。

表面行好事,背地里确是暗算别人的人,姚汤对“善恶报应”哪里还不服呢?

故事二:鬼推磨

故事里讲到:“有钱使得鬼推磨”,凭你做不来的事,有了银子便做得来了,这叫做“鬼推磨”。“有钱的做了高官,无钱的做个百姓。有钱的享福不尽,无钱的吃苦难当。有钱的得生,无钱的得死。总来,不晓得什么缘故,有人钻在钱眼里,钱偏不到你家来;有人不十分爱钱,钱偏往他家去。”

一看到这里,便也觉得很有意思。为什么求财而不得财,不求财反而得财呢?

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痴呆汉子张待诏,心上不十分爱钱,后来却发家了,人称张百万。一个是邻家的李博士,生来乖巧伶俐,钱财是东手来西手就去。后者见前者痴痴呆呆,但有钱用,自己一个聪明人偏没钱用,死后在阴间告到包公案下,求包老爷做主。

包公一审,什么都明白了:张待诏不会算计,也不会做买卖,只是“今日省一文,明日省一文,省起来的”百万;伶俐奸滑的李博士,“骄人,做人,谋人,害人,无所不至”,钱神就一文不给他,就是给了他几百万也不够几日花销用尽。

结束

《包公案》里面这样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,但作奸犯科的没有不被惩罚的。想瞒得别人,却瞒不了自己,想瞒得自己,却瞒不了天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到底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

Other posts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